幾年前當科任老師的時候,雖然課很多,不過沒有繁雜的級務,反而有許多空餘的時間,那時候就瘋狂的飼養蝶、蛾的幼蟲,觀察這些幼蟲的成長史,許多精華的飼養紀錄都是在那時期寫的(可見文章分類的自然生態-->飼養記錄)。後來擔任導師,養蟲的時間就變成「養學生」,沒有多餘的時間來飼養昆蟲並做紀錄。不過,我當老師可不是當假的,這個興趣,我已經傳承給我的學生,讓學生繼承老師的志業,哈~
這一屆從四年級開始帶,去年讓他們從簡單入門級的菜蟲開始(紋白蝶的幼蟲),班上有一票小朋友也瘋狂的愛上養蟲的樂趣,本來以為大多是男生會比較有興趣,不過我們班比較特別,反而是女生比較熱衷於養蟲,特別是雨峮這位小公主般的女生。大概是上個月吧!她拿了一盒幼蟲給我看,說是在她家裡榕樹上發現的,還好老師有練過,一眼就看出那是石牆蝶的幼蟲。石牆蝶幼蟲我本身有兩次飼養經驗,不過都失敗收場,兩次都是幼蟲養到一半,就不明原因的暴斃。後來我就不再進行石牆蝶幼蟲的飼養。我把我的失敗經驗跟她說,但她還是堅持要飼養看看
石牆蝶算是一種普遍的蝴蝶,以多種桑科榕屬的植物為寄主植物,,各地常見的榕樹就是牠的主食之一,雨峮也是在家裡的榕樹上發現的
石牆蝶的幼蟲長相特殊,看了一眼就不會忘記,頭部長了一對犄角,身體和尾部也長了長長的棘刺,大概是要讓自己看起來很不好吞嚥的樣子吧!對於那些以毛毛蟲為主食的鳥類來說
讓學生飼養昆蟲的好處之一,我只要準備相機紀錄就好了,其餘的替幼蟲找食草啦、清理大便等繁雜事物,都是小朋友自己要做的,而且幼蟲有什麼變化,小朋友會馬上跟我報告,真是方便啊!學生可以觀察,老師可以紀錄,一舉兩得~
身體跟尾部的棘刺上,也分佈著許多的小刺
頭部的這對犄角,讓我聯想到小丑帽呢~
小朋友的細心觀察,還讓我額外拍到以前沒記錄過幼蟲的一項行為---吐絲座。蝴蝶的蛹分為兩種,一種是帶蛹,利用一條堅固的絲線把自己身體固定住,像是粉蝶、鳳蝶等的蛹,都是帶蛹。另一種是垂蛹,利用絲座把自己的尾部固定住,像是蝙蝠一樣倒掛垂著,像是斑蝶、蛺蝶之類的,都是垂蛹。而石牆蝶屬於蛺蝶科,所以也是垂蛹
透過透明的飼養箱,可以清楚看到幼蟲在飼養頂端吐出許多白色的絲線
中間特別白的那一點,就是絲座
絲座製作完畢之後,幼蟲會反過來,把尾部朝著絲座黏上去。若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幼蟲尾部,是由許多的小鉤鉤組成的,把這些小鉤鉤黏到絲座上,就不容易掉下來了,就像是魔鬼氈的原理一樣
倒過來再拍一張
尾部固定在絲座之後,幼蟲會慢慢的把腳放掉
接著整個垂下來,等待化蛹
這樣倒吊著,好像在演鬼片
蛻皮之後,變成一個三角形的蛹,蛻下的外皮還掛在身上
過了一陣子,本來青綠的體色,變成了褐色,整個蛹就像是枯掉的葉子,真是厲害的偽裝
雨峮的飼養箱上掛滿了準備化蛹和化蛹完成的個體
將近兩個禮拜的蛹期,第一隻石牆蝶出來,沒想到我之前失敗了兩次,竟然在學生手裡完成了,真是青出於藍啊!不過這一天雨峮剛好生病請假,沒能見到第一隻出來的石牆蝶
石牆蝶也是一種不太像蝴蝶的蝴蝶,停棲時喜愛攤開雙翅,就像這個樣子,翅膀上的紋路,如同地圖上錯綜複雜的公路,所以有「地圖蝶」的別稱
石牆蝶的雌雄沒有很明顯的差異,不容易辨識
後來雨峮趕上第二隻羽化的石牆蝶,她很享受這種讓剛羽化的蝴蝶停在手上的滋味
石牆蝶拍動翅膀飛到雨峮身上,好像在跟她說謝謝呢!
剩下快要羽化的蛹,可以看出蛹變成透明的,明顯的看得到翅膀的紋路,通常可以依此來判斷蛹是否快要羽化
這次透過學生,讓我成功記錄石牆蝶的生命歷程
但也不是所有的飼養都會成功,我把在學校採集的石牆蝶幼蟲給了四年級的佳倩,她就養出一隻羽化失敗的石牆蝶
也許是其他小朋友的疏忽,在蛹期時有摔到過,或者是其他因素,所以這隻羽化的翅膀無法撐開。羽化成功的石牆蝶,我會請小朋友在採集的地點野放,羽化失敗的,則請小朋友繼續照顧牠下半輩子吧!畢竟羽化失敗的個體,無法在野外存活
- Apr 04 Mon 2011 22:34
石牆蝶飼養記錄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