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花蓮之旅回程途中,路經南澳葉家香展售中心,順便到旁邊的莎韻之鐘參觀。以前看過報導只知道在南澳有一個莎韻之鐘,切確的位置和其典故並不清楚,後來才知道原來就在常常停車休息的休息站旁
一個看起來不是很起眼的小亭子,若不特別注意,會以為只是公園裡休憩的涼亭,入口處還有個水泥的鳥居
莎韻之鐘的歷史典故
後來查了維基百科,有更多詳細的相關資料:
莎韻之鐘,或譯莎鴛之鐘、莎勇之鐘;該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(今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、澳花村、寒溪村等村利有亨部落),一名泰雅族少女莎韻(サヨン,sayon)'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,不幸失足溺水。而台灣總督為了褒揚其義行,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,即稱莎韻之鐘。
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,經刻意報導後,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,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。
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,日軍於兵源不足下,開始徵召各地日本青年,組織持續進犯中國的軍隊。在被日本統治的台灣方面,首波被徵召對象,除了駐守台灣的台灣軍之外,就是為數頗眾的駐台警察。而這些於各地擔任警察任務的日籍青年,一旦接到徵召令,就必須馬上離職出征,開赴以中國華北為主的中日戰爭戰場。
1938年(昭和十三年)9月,一名於該台灣原住民村落內南澳蕃童教育所從事教職的警手[1]田北正記,接到了由台灣總督府發布的從軍徵召令,並立即依法離職前往中國戰場。因南澳一地位於台灣宜蘭山區,教育所教師田北正記特商請[2]學生莎韻(泰雅語:Sayun Hayun 日語:サヨン)協助搬運行李。
9月27日,兩人在行經宜蘭山區途中,不但遇到暴風雨,還在過渡武塔南溪時,碰到溪水暴漲。在天候惡劣下,田北正記雖順利離開宜蘭,但是同行的泰雅族17歲少女莎韻卻在暴風雨中不幸於南溪便橋上,失足落水失蹤。經當地警所營救後,除了發現所背負行李外,並無莎韻任何行蹤。
因為正值中日戰爭戰事膠著,莎韻之鐘故事成為日本軍國政府宣導的利器,不但台灣日本兩地新聞廣播媒體爭相報導,也介紹莎韻遇難事件的詳細經過。不但如此,總督府開始舉辦一系列相關紀念宣傳活動,如立碑[5]、畫像、話劇、演唱、作曲。其中,「佳話サヨンの鐘」(佳話莎韻之鐘)的活動紙劇(紙芝居)與「サヨンの鐘」(莎韻之鐘)歌曲為此系列裡面,較受矚目兩項活動。其中,原唱為40年代日本名歌星渡邊はま子的流行歌曲《莎韻之鐘》,該歌曲發行不久後,即風靡港、台、日、滬等地。後來,更被翻唱為國語歌曲《月光小夜曲》和粵語歌曲《每當變幻時》。事實上,霧社事件罹難之日本老師遺族,也是40年代日本知名歌手佐塚佐和子,也曾在1941年-1945年年間台灣巡迴演唱《莎韻之鐘》。
1941年年底,太平洋戰爭爆發,為了落實皇民化教育,除了要求知名台灣作家吳漫沙為莎韻立傳外,台灣總督府還特別出資委請民間電影業者拍攝電影《莎韻之鐘》。由李香蘭主演的該電影,於1942年正式於台灣中部的霧社開拍,並於翌年於台、日、華北、上海、滿洲等地上映。而李香蘭除了主演該《莎韻之鐘》電影外,也演唱電影主題曲《莎韻之歌》而稍早之流行歌曲「莎韻之鐘」僅為該電影的插曲。
在YouTube上找到莎韻之鐘的歌曲
莎韻之鐘,為置有點高,看不太清楚全貌
- Nov 03 Wed 2010 18:37
【南澳】莎韻之鐘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